资源工程学院是2019年正规赌钱的棋牌游戏机构重新调整后新成立的二级学院,由原环境工程系和资源工程系部分专业合并后组建而成。追根溯源,学院最早的化工应用技术专业建校时已经成立,是我校建立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随着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强力推进以及鸡西市依托“两黑一绿一药”产业集群进行的战略布局调整,我校充分利用地处煤炭之城、石墨产业之都的独特地理优势、国家政策扶植优势,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逐步申办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面向全省矿产资源型地区,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精深加工,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而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
目前,资源工程学院共有5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2个校级特色重点学科,专任教师54人,在校生654人。
学科专业设置特色鲜明
按照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依托鸡西地区“两黑一绿一药”战略发展布局,重点打造五个区域特色专业:
两黑:煤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石墨(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绿:绿色食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药:北药(药品生产技术)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截至2020年资源工程学院开设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畜牧兽医、药品生产技术三个专科专业。
资源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校党委提出的培育应用技术学科体系,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为工作导向,深入践行“1146”发展思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以积极服务龙江东部四煤城转型发展、服务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己任,转变教育观念,推进学科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具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贯彻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常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完备的实验实训基地条件
资源工程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经过三大阶段近十五年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备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矿山博物馆、1个省级仿真教学平台以及30多个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可以完成110多门课程的600多项实验、实训任务,并能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平台,其中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性能非常先进,处于国家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师资力量雄厚教科研成果颇丰
资源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源结构、双师结构进一步改善,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现有专、兼教师54人,其中有教授12人,正高级高级工程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1人,博士(含在读)9人,硕士46人,教师实现了硕士化,仅2012年就引进8名研究生以上年轻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市级拔尖人才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聘请了以张铁岗院士为首的涵盖中国矿大、辽工大、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和企业客座教授18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随着多年发展与建设,教师素质良好,相对稳定。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团队学问和合作精神,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随着正规赌钱的棋牌游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资源工程学院本着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整合全校科研资源,开展科技攻关,现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重点攻关课题立项3项,一般项目8项,省自然基金项目9项,市级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50余项,累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建设了3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累计获得省市教学、科研成果100多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EI、SCI、ISTP收录29篇,规划教材编写19部。
坚持先进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特色人才
资源工程学院采用“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人才个性化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模块,优化常识与技能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应对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职业资格等级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学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近五年,参加黑龙江省及国家化工大赛、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建行杯”第五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等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9项。
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考研,从政策和资源上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本科毕业生考研率20%以上,就业率95%以上,专科学生也可以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2010年以来,逐步开展了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国际合作,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国外高校留学深造提高学历,在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局面下开辟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
坚持改革教学模式
学院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强力推进“1一0”工程,实施人才多元质量观,开展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强化技能培养,打造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专兼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现代意识的过硬教学团队。大力推进了教学改革,在打特色牌上下功夫,寻求域内错位发展,瞄准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初步凝练出了能上能下、能工能管“双能型”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⑴全面推进课程整合工程
各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企业专家引导下以各种岗位技能要求将课程常识体系划分为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常识、能力、素质组成,按照相应岗位的应知、应会归纳细化很多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了面向工作岗位的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完成体现项目教学改革特点的教材的编写或出版,使教材内容与组织形式能真正反映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⑵完善以“双师”结构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团队
以完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从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以聘请、培养、引进等手段,不断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技术含量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示范作用。从行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引进与培养具备丰富行业工作经验,出色教学与教研能力,长期从事专业与课程建设工作的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的骨干队伍;实施“兼职教师”规范化工程,从行业吸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并且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实训场所的行业一线高技术人才作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形成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不断完善“双师”结构,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深入行业一线参与挂职锻炼,为行业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⑶科研功能
通过与众多中小企业建立的产学合作战略关系,为专业教师寻找、发现和选定科研课题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人员,并吸取部分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达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赢的效果。
⑷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社会服务
建立校企融合的开放式办学长效机制,实现团队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向社会、行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资信、技术及教育培训服务,不断强化团队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实现社会、行业、企业及学校的共同发展。
资源工程学院是一个学习型、务实性、创新型、成就型的“四型”集体;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沃土;是振兴老工业的育人阵地;是黑龙江煤电化基地建设、鸡西市“两黑一绿一药”发展战略人才的摇篮。
